欢迎访问亚洲晨报网!
会员投稿   |   注册   |   登录   |   多语言切换
 首页>>综合

【作家专栏】丁 晨杂文《 交 通 文 学 断 想》

2025-04-29 浏览:0

题记:《陕西交通》4月29日月末版刊登作家丁晨新改写的一篇杂文《交通文学断想》。现全文编发,以飨读者。


a5d11b136130c365ec108e59b9a731c2.jpg

   


        交 通 文 学 断 想

                       丁 晨

 

     起这个题目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在我国市场经济浪潮奔涌,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大众审美需求和兴趣日新月异的当下,而偏偏这个时候,我还要作茧自缚地给“交通文学”做个界定,那岂不是有些滑稽与不合时宜吗?不管以前教科书上给文学下的定义是多么经典、多么高雅,其实文学没那么玄乎,不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自然和人的一种艺术嘛!一言以蔽之,文学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18年底,周作人就提出“人的文学”论著,强调文学要关注人性、反映人生。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作家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的命题,更是如巨石投入深潭,在文坛激起千层浪。有人拍手称好,有人摇头抨击。我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在1957 年写下《论 “文学是人学”》,不仅对高尔基的命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而且铿锵地指出:文学若把人当作反映现实的工具,就如同给灵动的鸟儿折断翅膀,必然流于空洞说教。钱先生的论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其内蕴弥足珍贵。他笔下的 “人道主义”,是对自由平等的呐喊,是对压迫剥削的控诉,更是对人性光辉的追寻。即便在那个特殊年代,钱先生受到长时间地批判和冲击,却依然像暗夜中的灯塔,坚守着文学的本真。早在上世纪50年代政治气候下,就提出这样观点,彰显了钱老先生与雨果和托尔斯泰大师那样人道主义精神相通的内在气质和过人胆识。

    今天的中国社会毕竟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更不是“文革”的内乱年代了。

    文学,你可以写社会变革,可以写人的奋斗,可以写人的情感和情绪,可以写历史人物和事件。你也可以不写人,写鸡毛蒜皮的事情,写花草,写山水,写动物,写土地,写地球以外的种种幻想、梦想。当然,你也可以抨击鞭笞黑暗,褒扬颂赞光明……。这些都不应该有人去横加干涉、反对和阻拦。

    人类就是这么奇怪滑稽,许多事物越来越说不清楚,人们却还是喜欢给各种事物分类、下定义。人对自己发明的、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文学,在很长时间也认识不清,却也一直定义着、争议着。
    文学是绚丽多姿的。文学是斑斓陆离的。但是,不管你写什么?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经过人的大脑思索,而迸发出的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人学”可真是不假了。

    既然文学什么都可以写,只要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都是文学的范畴。那么,交通文学又是什么呢?

   其实,文学并不存在什么工业文学、农业文学、交通文学和军事文学……这样的分类。文学就是文学。

    按载体可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

    按表达体裁可分为:诗词、小说、杂文、散文和剧本等。

   按年代可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按地域可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

   按读者年龄群可分为:儿童文学、成年人文学等。

   按内容可分为:严肃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科幻文学、宗教文学等。

   既然无法给交通文学作一定义,那么我只好说,凡是人们写的反映交通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可纳入交通文学的范畴。准确地说,文学按题材倒可分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交通题材、军事题材、体育题材、妇女题材、历史题材……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文学与交通相伴而生,须臾不分,相辅相成。交通题材的文学,古今有之,积淀丰厚,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黄帝发明车辆和指南车,到中国历史上被称之为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发端于长安的丝绸之路,以至肇始于三秦的古老神奇的中国驿传制度和奇妙的历史名桥、关隘等等,都无不浸透着浑厚、独特的文学汁液。

    如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写的是四匹公马跑得累,大路遥远又迂回;“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说:大路平如磨刀石,大路笔直像箭杆;唐岑参《逢入京使》诗句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道尽了驿路奔波的无奈与温情。

    现代,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的挣扎;沈从文笔下,有茶马古道用千年岁月酿成的烈酒;阿城《棋王》里那列绿皮火车,铁轨与车轮的撞击声里,隐藏着整整一个时代的荒诞与温情;钱钟书《围城》中那艘满载知识分子的邮轮,幽默而温情地诉说着他们的个性、心理和矛盾、困境;大诗人艾青的《桥》诗句“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联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讴歌交通设施桥的功能和可爱;甚至是《流浪地球》里人类带着整个家园的星际迁徙……等等,当文字与交通相遇,产生的从来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记录,而是人类用脚步镌刻在大地上的交通文学史诗。

    而交通这个人类“衣、食、住、行”中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它也一直作为最重要、最古老的题材,被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所讴歌、所反映。用文学描绘、反映交通,交通便有温度、更具活力,就更彰显重要作用。用交通滋养文学、充实文学,文学便多了份厚重,就更具魅力。

    交通改变中国、连接世界,而文学,也记载下了这份改变和连接的永恒记忆。   

    然而,在这个高铁呼啸、飞机穿梭、高速公路纵横全国,机场港口繁忙不息的交通建设高质量的发展时代,反映交通题材的文学作品却是甚少,其佳作更是寥寥,创作者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全国没有统一作协组织机构。这与当今的交通大发展情势,极不匹配。

    新的时代,期待、呼唤交通文学与交通建设纠缠共生、并肩奔跑,同步发展、一起繁荣……

             2025年4月15日改写


丁晨,祖籍河北省邢台市任县人, “老三届”高六六知青、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丝路之魂》5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有部分作品获奖。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合作单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Copyright © 2024 亚洲晨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 qq:2112855 010--53686168 地址:北京市新媒体大厦 京ICP备12039657号-1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北京)字第 29238 号